软件构造第三章 第二节 软件规约
一、方法
1.1 参数及返回值
参数
参数类型是否匹配,在静态类型检查阶段完成返回值
返回值类型是否匹配,也在静态类型检查阶段完成
1.2 一个完整的方法

- 一个完整的方法包括规约spec和实现体implementation;
- “方法”是程序的积木,它可以被独立的开发、测试、复用;
- 使用“方法”的客户端,无需了解方法内部如何工作,这就是抽象的概念;
- 参数类型和返回值类型的检查都是在静态类型检查阶段完成的。
二、规约:程序间的“语言”
2.1 规约的重要性
为什么要设计规约
- 很多bug来自于双方之间的误解;没有规约,那么不同开发者的理解就可能不同
- 代码惯例增加了软件包的可读性,使工程师们更快、更完整的理解软件
- 可以帮助程序员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,提高代码质量
- 没有规约,难以定位错误
规约的好处
- 规约起到了契约的作用。代表着程序与客户端之间达成的一致;客户端无需阅读调用函数的代码,只需理解spec即可。
- 精确的规约,有助于区分责任,给“供需双方”确定了责任,在调用的时候双方都要遵守。
规约的示例

- 规约可以隔离“变化”,无需通知客户端
- 规约也可以提高代码效率
- 规约扮演“防火墙”角色

- 标准规约
2.3 行为等价性
- 行为等价性就是站在客户端的角度考量两个方法是否可以互换;
- 根据规约判断是否行为等价注:规约与实现无关,规范无需讨论方法类的局部变量或方法类的私有字段。
2.4 规约的前置条件与后置条件
一个方法的规约常由以下几个短句组成契约:如果前置条件满足了,后置条件必须满足。如果没有满足,将产生不确定的异常行为
- 前置条件(precondition):对客户端的约束,在使用方法时必须满足的条件。由关键字 requires 表示;
- 后置条件(postcondition):对开发者的约束,方法结束时必须满足的条件。由关键字 effects 表示;
- 异常行为(Exceptional behavior)
规约前置条件与后置条件
图2-3 规约前置条件与后置条件
Java中的规约
- 静态类型声明是一种规约,可据此进行静态类型检查。
- 方法前的注释也是一种规约,但需人工判定其是否满足。
- 参数由@param 描述
- 子句和结果用 @return 和 @ throws子句 描述
- 尽可能的将前置条件放在 @param 中
- 尽可能的将后置条件放在 @return 和 @throws 中
图2-4 规约示例
可变方法的规约
- 除非在后置条件里声明过,否则方法内部不应该改变输入参数;
- 应尽量遵循此规则,尽量不设计 mutating的spec,否则就容易引发bugs;
- 程序员之间应达成的默契:除非spec必须如此,否则不应修改输入参数;
- 尽量避免使用可变(mutable)的对象 。
- 对可变对象的多引用,需要程序维护一致性,此时合同不再是单纯的在用户和实现者之间维持,需要每一个引用者都有良好的习惯,这就使得简单的程序变得复杂;
- 可变对象使得程序难以理解,也难以保证正确性;
- 可变数据类型还会导致程序修改变得异常困难;
三、设计规约
3.1 规约的评价
规约的确定性
- 确定的规约:给定一个满足前置条件的输入,其输出是唯一的、明确的;
- 欠定的规约:同一个输入可以有多个输出
- 未确定的规约:同一个输入,多次执行时得到的输出可能不同;但为了避免分歧,我们通常将不是确定的spec统一定义为欠定的规约。
规约的陈述性
- 操作式规约(Operational specs):伪代码 。
- 声明式规约(Declarative specs):没有内部实现的描述,只有 “初-终”状态 。
- 声明式规约更有价值 ; 内部实现的细节不在规约里呈现,而放在代码实现体内部注释里呈现。
规约的强度
- 通过比较规约的强度来判断是否可以用一个规约替换另一个;
- 如果规约的强度 S2>=S1,就可以用S2代替S1,体现有二:一个更强的规约包括更轻松的前置条件和更严格的后置条件;越强的规约,意味着实现者(implementor)的自由度和责任越重,而客户(client)的责任越轻。
- S2的前置条件更弱
- S2的后置条件更强
3.2 如何设计一个好的规约
设计规约
- 规约应该是简洁的:整洁,具有良好的结构,易于理解。
- 规约应该是内聚的:Spec描述的功能应单一、简单、易理解。
- 规约应该是信息丰富的:不能让客户端产生理解的歧义。
- 规约应该是强度足够的:需要满足客户端基本需求,也必须考虑特殊情况。
- 规约的强度也不能太强:太强的spec,在很多特殊情况下难以达到。
- 规约应该使用抽象类型:在规约里使用抽象类型,可以给方法的实现体与客户端更大的自由度
是否使用前置条件
- 是否使用前置条件取决于如果只在类的内部使用该方法(private),那么可以不使用前置条件,在使用该方法的各个位置进行check——责任交给内部client。
- check的代价;
- 方法的使用范围;
- 如果在其他地方使用该方法(public),那么必须要使用前置条件,若client端不满足则方法抛出异常。
- 是否使用前置条件取决于如果只在类的内部使用该方法(private),那么可以不使用前置条件,在使用该方法的各个位置进行check——责任交给内部client。